开国少将曾生回忆1959年11月访问越南参观地见到的都是我国援助的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请悉知。
1959年冬天,曾生将军带领中国军事技术组,踏上了越南的土地。
那是个充满希望、也埋下伏笔的时代。
中越关系正如日中天,兄弟般的情谊似乎牢不可破。
可谁能料到,十几年后,曾经的援助、那些满载诚意的装备,会被用来指向中国。
这一切的起点,或许可以追溯到那次访问。
那是1959年的11月,曾生一行十多人从北京出发,先到南宁,再转至河内。
这次任务并不简单,中国派出的技术组肩负着了解越南军事需求、提供技术支持的重任。
当时的越南,表面上看一派欣欣向荣,但底子薄弱,装备陈旧,资源匮乏。
迎接他们的是越南军方的高规格接待,从机场的热烈欢迎到胡志明亲自接见,气氛友好得让人倍感亲切。
但亲切之下,隐藏的是越方对中国援助的强烈渴求。
越南军方带领技术组走访了各个军区,参观了军事学校、港口、工厂,几乎每到一处,都会有一个清单递过来。
清单上列出的,都是急需的装备、物资和技术支持。
越南的总理范文同甚至多次在谈话中明确表示:希望中国的援助越多越好,越快越好。
曾生的回忆中,蕞让人印象深刻的,或许是越方的坦率。
他们毫不掩饰地表示,自己的国防力量不足,甚至在仓库建设上都要依赖中国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他们的要求远远超出了现有部队的实际需求,物资储备标准是按未来与美国作战的规模来计算。
仓库不仅要建在越南境内,甚至还提出了在中国边界附近修建的计划。
当时的中国,正处于“兄弟情深”的高光时刻。
张爱萍副总长在技术组出发前的交代很简单:中国能给的,就尽量给,技术组不要轻易表态,只管听。
但在越南的所见所闻,让曾生将军感慨万千。
越方的热情毋庸置疑,宴会、舞会接连不断,但背后的诉求也被表达得干脆直接。
甚至连宾馆的餐具、部队的***炮,都是中国援助的。
曾生开玩笑说,他在国内还没见过的新装备,竟然先在越南看到了。
越方知道中国当时也有不少困难,但依然毫不客气地提出各种援助请求。
比如1958年交付的12艘护卫艇,到1959年就有8艘进厂维修了。
原因很简单,越方的保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,不按规程操作,导致设备频繁出故障。
曾生他们甚至发现,越南的工厂生产水平低到织出的布卖不出去,还得中国再买回来。
这次访问持续了两个月零三天,除了北方军区,技术组几乎跑遍了越南的其他军区。
一路上的所见所闻,让曾生对越南的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。
越方的坦率和热切,既让人感到兄弟国家的真诚,也让人隐隐生出忧虑。
1960年1月11日,技术组结束了任务,向越南军方作了全面汇报。
武元甲总司令主持了会议,他的发言充满感激:“听了你们的意见,我们很受鼓舞。”当天晚上,范文同总理还专门邀请曾生和组长徐深吉去家中便宴。
临别之际,武元甲用幽默的话调侃说:“你们这次来,时间不长也不算短,刚好是两年、两个月零十三天。”全场哄笑,气氛轻松。
可是这次轻松的告别,却成为日后复杂局面的注脚。
十几年后,曾经亲如兄弟的越南,竟然挥舞着中国援助的***炮,反戈一击。
那些曾经的真诚、那些无私的援助,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,被打上了不同的标签。
有人说,历史就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人心,也照出了时代的选择。
中越之间的这段往事,或许正是这种选择的蕞好注脚。
从兄弟情深到反目成仇,这一切背后,有地缘政治的博弈,也有国家利益的权衡。
有人感慨,援助的初心值得尊重,但现实却让人唏嘘。
毕竟,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黑白,而是夹杂着复杂的人性和无尽的变数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越南厂房土地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