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南承接工厂?谁离不开谁?供应链让问题很复杂
近来,发达国家的“中国+”战略,“印太经济框架”,“越南承接工厂”等话题备受关注。有观点认为中国市场大,产业基础好,所以不用过多担心;有观点认为印度、越南的发展势头强劲,对我国的经济、就业将形成很大挑战。
哪种观点反映的是现实?现在到底谁离不开谁?供应链虽复杂但有助于搞清楚。判断这个,需要先认清如下四点。
是有吸引力,但转移一部分是肯定的
因为庞大的市场需求,因为完善的产业基础,我们国家对于国外企业来说的确很有吸引力,所以他们不可能放弃我国,肯定也不会搬离。但因为考虑到供应链风险和需要开拓新的市场,转移走一部分是肯定的,“中国+”的战略就说明了一切。“中国+”就是在中国的业务还会继续,但在其他地方也要开展。为了规避风险,正想着要到其他的地方去找时,印度、越南等地抛出橄榄枝,一个有需求,一个给提供,一拍即合。
经过多年的发展,我们国家的企业已经具备了不错的竞争力,可以从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跨国企业的订单,比如加入苹果的供应链。但在关键原材料、关键元器件的供应上依然受制于“别人”,比如能源,比如芯片。而且不仅在供应上,销售上也受制于人,比如因进入苹果供应链获得良好发展的企业,会因为苹果不给订单而瞬间陷入困境。代工企业如此,外贸企业也是如此,国外订单一旦减少,运营立马就会出现困难,员工的收入和就业马上就面临危机。
是订单“流走”,而不是订单“流出”
当下国内企业获取外来订单的难度增加,有关部门的领导表示“今年以来,随着周边国家生产端的逐步恢复,去年回流到国内的部分外贸订单再次流出。总体看,这些订单流出的规模是可控的,影响是有限的”。个人感觉,应该是“订单流走”,而不是“订单流出”。“流出”应该是国内向国外流,是国内企业的订单下给了国外供应商,即通常所讲的进口。而外贸订单是来自国外客户的,国外客户的订单下给我国供应商是“流来”(即通常所讲的出口),下给了别国供应商应该是“流走”。“流来”还是“流走”,是国外客户权衡利弊后的选择,对于我们国家,还是希望能“流来”。
是有合理的成分,但要警惕“流走的”大于“流来的”
流走的订单,一部分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,有合理的成分,比如减少污染严重的、淘汰资源利用率低的,放弃超低附加值的。但是,既然“流来了”,就不要轻易让“流走”,从供应链转换成本的角度,“流来的”订单也不愿“流走”。如果出现大幅度“流走”现象,或者“流走的”比前两年“流来的”还多,就应该有所警惕。之所以要“流走”,国外客户不是因为有所担忧,就是因为找到了能获得更高性价比的地方。鉴于“出口”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,急需要在降低国外客户担忧和提高性价比方面做出努力。
市场有吸引力,国外企业不愿意离开我国;因为可控力弱,国内企业离不开国外供应商;为了生存和发展,国内企业也离不开国外客户。为了规避风险,为了执行国家意志(如制裁别国),为了占领新兴市场,国外企业的“中国+”不可避免。不像国外企业的供应,作为采购的国外客户选择的主动性更大,总是奔着高性价比去,当然为了规避供应风险,也会采取多供应源,我国企业依然是他们的重要考虑对象。
谁离不开谁呢?供应链让问题复杂了很多,涉及到了企业的供应链效益,供应链风险,和国家的供应链安全。“百年变局,世纪疫情”的影响下,供应链的布局调整成为必然,供应链上的企业,无论受到的影响大与小,都会考虑供应链重塑。
订单能流走,还意味着国内企业对国外客户的粘性不够。国内企业如果能提供国外客户的确有需求但别人提供不了的产品,那订单就不会轻易流走了。达到这种状态需要坚持“长期主义”。
作者 邓恒进 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
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
版权声明:本文由越南厂房土地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